訓練的第一塊拼圖,物理治療給予的幫助!

Section image

在放勢運動的跨領域團隊中,物理治療師是不可或缺的一塊拼圖。許多人對「物理治療」的印象,往往停留在受傷復健、術後照護,但其實在一對一訓練的過程中,物理治療師扮演的角色,遠比想像中更關鍵。從「了解身體現況」開始,分析學員是否有傷害或身體的問題,並給予教練建議,物理治療不只是協助恢復,更是讓訓練能安全、有效地進行的重要起點。

放勢運動訓練跨領域的第一塊拼圖 — 物理治療師

冠志笑著說:「我在醫院待了三年多,看過一個人最虛弱的樣子。」物理治療師的專業養成,來自長期在醫療體系中的訓練。從病人剛中風、術後虛弱、甚至無法下床的階段開始,治療師就要學會如何評估一個人最基礎的動作能力。翻身、坐起、站立、行走──這些看似簡單的動作,對物理治療師來說,都是評估「身體能否安全啟動訓練」的重要依據。

這樣的經驗,讓物理治療師能夠精準掌握「一個人從最弱到能動起來」的過程。他們會先找出動作中出現的限制,例如肌力不足、關節活動度受限、核心穩定度不佳等,再一步步建立動作控制的能力。這也是放勢運動訓練中的第一步——在還沒談到重量與速度之前,先讓身體「能夠正確地動」。

評估不只是檢查,而是「找到起點」

在放勢運動的教練與治療師分工中,物理治療師負責的是「找到問題的起點」。當有學員前來,他可能會帶著不同的狀況──曾經受過傷、手術後恢復、或是感覺到身體哪裡不對勁,甚至只是單純覺得疲勞或姿勢不良。這時,冠志會先介入,進行全方位的身體評估:肌肉力量的平衡、關節活動度、疼痛來源、是否存在發炎或代償的情形。

透過這些資訊,治療師能夠判斷「這個人現在能訓練到哪個程度」。例如,有人舉手時肩膀會疼痛,那就代表肩關節活動受限,若直接進行重量訓練,反而容易加重問題。此時治療師就會先進行動作矯正、肌肉誘發等手法,讓學員在沒有疼痛的狀態下恢復功能。這樣的過程,不只是修復,而是「為訓練鋪路」。

從治療到訓練,打造安全又有效的銜接

當身體的基本功能逐漸恢復後,下一步就是進入教練的專業領域——功能性訓練與肌力強化。這時物理治療師會與教練密切合作,確保動作過程中不會再出現疼痛或錯誤代償。冠志說:「如果一個人有明確的問題,我會先處理他的基礎能力。當他能安全地動作之後,再由教練接手,讓他變得更強壯。」

這樣的合作機制,讓「訓練」與「恢復」之間不再是斷裂的兩條線,而是一條連續的路徑。從動作修正、肌肉誘發,到後續的體能訓練,每一個階段都有明確的目標與責任分工。對學員來說,最大的好處是——不論你現在是在恢復期、亞健康狀態,或是已經能正常運動,放勢運動的團隊都能在你的狀態下給予最適合的支持。

讓訓練不只是強壯,而是回到「更好的自己」

物理治療師的專業,讓訓練不再只是追求「重訓多重」「肌肉更大」,而是回到人體動作的本質。從最初「能安全地動起來」,到最後「能更有效率地動」,這之間的每一步,都是在讓學員更了解自己的身體。放勢運動團隊相信,強壯的根本不只是肌肉的大小,而是身體與動作之間的協調。

而物理治療師,正是那位能幫助你看見「身體起點」的引路人。他們讓每一次訓練都有依據、每一次進步都被紀錄,也讓放勢運動成為一個安全、可持續、真正幫助你變好的訓練空間