銀髮族 璞玉訓練,陪伴、保護、維持健康

broken image

在蘇教練的眼裡,六十歲以上的長輩絕非需要被小心擺放的瓷器,而是一塊等待精雕細琢的璞玉——只要切入正確的訓練方法,他們同樣能綻放自信與活力。

說到放勢對於銀髮族的訓練,一開始我們並沒有把年長者設定為主要客群,可是開門營業後,大家陸陸續續前來詢問,反而不是老人家自己走進來,而是他們的兒子或媳婦替爺爺奶奶報名。隨着學員陸續的訊練得有成就,就會推薦給同齡的朋友們,於是又帶着更多的長輩來;日子久了,我們工作室裡六十歲以上的年長者或中壯年就佔了一半以上,雖然出乎意料卻也是很棒的發展。

爆發力流失 為什麼年長者特別需要肌力訓練?

大家可以回想,傍晚或晚上在操場運動的人,是不是多半是年長者或中年人?週末在台中大坑也常看到年長者,他們可以走很久,也很能走,可是已經跑不快,或無法完成跳舞、跳躍等動作。而我們在訓練上的目標,要從人體肌肉大致分兩型開始講起,一種是耐力型,用來慢慢走、可以走很久;另一種是爆發型,用於跑跳。隨着年齡增長,最先衰退的就是爆發型肌肉,所以年紀大後,要他們跑動或做快速動作就很困難。肌力變小、速度變慢,加上神經退化,反應更差,體力衰退多表現在這幾個面向。透過肌力訓練,就能把流失的能力再訓練回來,這正是我們訓練上最大的目標。

救跌倒的反應力,多面向的統合訓練

爆發型肌肉的訓練,若是實際發生會是什麼狀況呢?想像走在路上,若有人撞到一位老太太,她得在零點幾秒內邁出步伐預防跌倒,這時最重要的是,在即將跌倒時,需要瞬間反應,用手撐牆、抓東西或跨出穩固的一步,這些都是需要靠著爆發型肌肉瞬間的動作去完成。爆發型訓練外,我們的訓練還會加入平衡訓練、神經統合。甚至我們有一項訓練稱謂「雙重任務」,在做一個動作的同時,再搭配眼睛去做視覺任務,訓練年長者在分心情況下的統合能力。

出去比賽、完成深蹲、改善失智症,放勢樂齡學員們!

我們目前最年長的89 歲跟 90 歲的學員,基礎訓練能延伸到的年齡層遠超想像。2024年底,我們帶一位 77 歲的學員去參加舉重比賽,學員從原本訓練有點排斥到參加比賽,這段歷程很特別也很開心,最終這位學員抬起 53 公斤。另一位 89 歲的阿姨案例,她膝蓋裝了人工關節,也有失智症。手術後,我們聚焦肌力恢復,幫她做平衡、大腦統合與肌力訓練,效果非常好。她原本只是呆坐在旁,但訓練後回話次數和情緒反饋都大增,證明運動能刺激大腦活化。我印象深刻的一位 73 歲叔叔,目標是完成「亞洲蹲」——全蹲後再站起。對老人家來說並不容易,但他最終成功,讓我很開心。

從運動開始!全民動起來的長照解方

其實不只肌力訓練,跑步、爬山等運動都行,只要家中的長輩願意動起來,都是好事。幫助年長者建立運動習慣,能提升自理能力,減輕家庭經濟與心理負擔。面對高齡社會、失智、阿茲海默症、帕金森氏症及癌症,如果透過運動改善神經肌肉協調,就能受益。運動環境還能建立社交圈,預防失智。小型運動工作室越來越多中高齡民眾,教練除了專業指導也陪伴並保護他們。全民健康提升,就是減輕醫療負擔,把資源留給重大疾病與緊急狀況。維持健康就是在幫助整個社會,希望大家一起加入。